“君未睹夫巨丽也,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?左苍梧,右西极。丹水更其南,紫渊径其北。终始灞浐,出入泾渭;酆镐潦潏,纡馀委蛇,经营乎其内。荡荡乎八川分流,相背而异态。”这段辞是2000多年前西汉大文豪司马相如在其著作《上林赋》中对汉代长安城八水萦绕的巨丽之美的经典描绘,汉唐国都“八水绕长安”的美誉也从此流传天下。所谓“八水”,正是指长安城北边的泾河、渭河;东边的浐河、灞河;南边的涝、潏;西边的沣河、滈河这八条河流。
陕西地处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,由于地理上的被人为划入西北地区,大多数人对陕西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“尘土飞扬、飞沙走石”这种干涩的画面中。然而,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其实自古都是比四川还要出名的“天府之国”,这里地势平缓,四季分明、水量充足,农业文明高度发达,渭河沿岸不仅孕育了华夏文明的的起源仰韶文化,更是周、秦、汉、唐等中国古代几个鼎盛时期的都城所在地。“八水绕长安”正是对关中平原曾经的繁荣富庶的最好证明。由于自西周以来直到唐代关中地区一直是都城所在地,人口的压力造成了农业垦耕的过度化,关中地区的水文状况和耕地条件逐步恶化,再加之唐以后中国经济政治中心开始向东转移,受生态退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因素影响,关中地区逐渐淡出历史舞台。到20世纪末期,“长安八水”水量衰减,污染严重,堤岸破损,满目苍夷,即使是常年在西安生活的本地居民也很少有人能确切地说出“八水”的位置,“八水绕长安”的盛景成为历史,不复存在。
为恢复“八水绕长安”盛景,进入21世纪,西安市在城市局部实施了部分河系、湖池治理工程和引生态水进城工程,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。2012年,西安市在充分调研后提出了“八水润长安”的复兴战略,要求保护、开发、利用好西安的水资源,将库、河、渠、湖、池有机连通,让水在西安流起来、动起来、美起来,充分展现水的生产生活功能、生态功能、文化功能和美善价值,服务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。“润”字,涵盖了“绕、韵、进、惠”等含义,内涵丰富,体现了水的滋养、滋润功能,更能惠及民生,造福子孙,同时也丰富了西安治水的历史文化气息,自此西安的治水理念实现了质的飞跃。八水润西安工程启动四年来,完成了渭河、灞河等10条河流主要河段生态治理工作,已治理达标河道429公里;建成西安湖、仪祉湖、航天湖、堰头湖、桃花潭、护城河示范段等10座湖池,新增生态水面面积1.2万亩;建成浐灞湿地、沙河水街、沣河湿地等10处大型湿地,新增湿地面积2.76万亩;全省渭河整治第一桥——灞渭桥建成通行,渭河南岸实现全线贯通。“八水润西安”工程的实施,使昔日垃圾遍布,破败不堪的河道,变为堤固洪畅,水清岸绿的靓丽风景线;将干枯废弃,蚊蝇滋生的湖池,变为碧波荡漾,游人如织的生态示范区;把跑冒滴漏,千疮百孔的渠系,变为坚固整洁,水流通畅的引水大通道,“长安八水”盛景的恢复指日可待。
那么,“长安八水”如今到底是何情景?为了让这些曾经的名川大水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,为了给这些古老的河流正名,摄影师刘帆花费三年时间逐条走访了泾、渭、浐、灞、涝、潏、沣、滈这八条河流,用相机拍下了她们的真实现状,将“八水绕长安”盛景再次向世人展示: